许多人或许不知道,毛主席曾当过“演员”,还是零片酬出演。1942年,镜头之下,毛主席提笔蘸墨,一气呵成写下八个大字: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”
原来,毛主席在纪录片《南泥湾》里进行了“客串”,这个镜头也成为史上经典画面。当时不是战乱年代吗?我党怎么拍起了纪录片了?
上世纪30年代末,国民党把宣传渠道卡得死死的,到处抹黑我党,还不让记者进根据地采访。陕甘宁边区的真实情况,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,党中央下了决定,既然他们封锁消息,咱们就自己拍电影,电影影响力大,比报纸、广播厉害多了。
1938年秋天,电影人袁牧之和吴印咸扛着摄影机,一路颠簸到了延安,我党第一个电影组织“延安电影团”,就这么诞生了。听起来很专业,但在艰难的条件下,还是十分落魄的,全部的家当,就只有6个人、2台摄影机、3台照相机。
设备虽简陋,但这几个人就是有股劲儿,党中央说要“用影像记录真实中国”,他们就先拍摄了纪录片《延安与八路军》。为了拍到真实画面,摄影师跑到前线去,敌机轰炸时,吴印咸用身体护住摄影机;徐肖冰更大胆,透过枪眼偷拍敌人……
展开剩余63%拍电影跟玩命一样,现场却没有人抱怨。摄影师还记录了毛主席等领导同志的工作场景,后来去苏联洗片时,苏德战争爆发,底片不幸遗失,后来只找到了一小部分原片,还是挺遗憾的。
1942年,另一个拍摄机会来了,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纪录片《南泥湾》。当时,边区被封锁,我方缺吃的,缺穿的,缺纸张,甚至连冬天的被子都不够。就在这时,毛主席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: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”
战士们扛起锄头,跑到荒凉的土地上种地,把当地打造成了“陕北好江南”。延安电影团打算把这激动人心的场景拍成电影,可当时没有洗印设备,也没有录音条件,胶片也不够了,怎么办呢?
电影团成员“脑洞大开”,用过期正片当底片,反复调整曝光,用河水冲洗片子,还用手摇马达、留声机进行后期配音,业余时间他们也没闲着,跟着一起开垦荒地,种土豆、小米。
纪录片还拍摄到了毛主席,只见他铺纸,研墨,提笔,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: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。镜头下的毛主席,神态从容,气质非凡,一看就是领袖风范,后来这成为片子里最经典的画面。
1943年2月,延安中央大礼堂,《南泥湾》首映了。这是大家自己的奋斗故事。看着熟悉的土地,清澈的河水,还有朝夕相处的战友,观众们眼睛都湿润了,毛主席题字的镜头出现后,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周恩来看完后,立即指示在全边区巡回放映,这部“最穷剧组”拍出的电影,成了当时最火的“大片”。战士们和当地老百姓喊着口号开荒种地,边区没有在封锁下萎靡不振,变得更有活力了。
80多年过去了,艰苦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,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,早就实现了全面脱贫,毛主席八个字的力量仍在,生活在变,技术在变,但那种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。
参考资料:中国军网《纪录片《南泥湾》》
发布于:浙江省天臣配资-股票配资精选-网上的股票配资怎么样-股票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